从“百校”到“百行”,曙光构筑大数据产业闭环
发布时间:2018-02-09

 

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这是继2015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2016年“十三五”规划后,国家第三次对国内大数据发展提出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央号召,加速中国信息化进程,曙光公司以“数据中国”战略为指导,围绕大数据业务先后作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随着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项目和“百城百行”云数据中心的逐步落地,与之相关的大数据重点项目也成为业内标杆,并为曙光公司积累大量行业实战经验。

 

回顾2017年,可以清楚地看到,曙光大数据产业闭环正围绕“百校”和“百行”逐步成型。

 

技术优势助力人才培养

 

谈及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两个要素:技术和人才。

 

曙光公司是中科院旗下,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企业,技术优势不言而喻。8年的大数据技术积累和沉淀,凝结成为曙光大数据智能引擎——这是融合人工智能的最先进大数据引擎,并已成功应用到多个重大项目中。

 

然而,谈及人才培养,情况则相对复杂。大数据产业在国内兴起时间并不长,在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企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更是远远落后。有报告指出,未来中国仅大数据基础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都将达到1400万。

 

为实现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国内大数据人才输出问题,曙光公司从整个产业角度出发,在保障技术优势的同时,将人才培养纳入核心规划,以期通过技术优势带动人才培养。

 

2016年,曙光百校工程正式发起。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曙光公司共同实施的产教融合项目,百校工程将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百所“大数据学院”,百个“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并联网形成“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网络”,打造兼具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和人才培养功能的大数据超级平台。

  

50.jpg

 

目前,前期参与院校的大数据学院已陆续落成,并覆盖国内大部分重点城市。作为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实体依托,学院依托曙光在大数据行业的技术优势,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已开设众多兼具实战应用的大数据课程。

 

人才回归带动产业创新

 

除大数据学院外,百校工程中的另外一个实体,是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中心兼具科研创新和应用服务两项功能。其中,科研创新功能将面向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同时,辅助高校完成科研课题;而应用服务功能,则可以让院校人才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协同完成当地大数据项目。

 

51.jpg

 

如果说大数据学院实现了技术向人才流动,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则促进了人才向产业回归。应用创新中心作为大数据人才培养链的下一站,为学院培人才提供优质的实践探索和就业窗口,同时也将院校科研人员充分调动起来,促进最新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

 

长久以来,学校与企业脱节的现象一直存在。各院校落成的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将基于院校所在省市的产业特点,形成校·地·企三方协同,将打通校园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人才潜力,将技术创新融入各行各业,并形成应有的市场价值。

 

创新模式造就行业优势

 

在曙光公司数据中国战略“百城百行”的规划中,“百行”以大数据形式体现。公司重点布局的政府、科学、安全和工业四个行业大数据,涵盖近百个细分行业,它们也正是曙光的优势所在。通过将行业经验融入教学与科研,公司得以形成具有曙光特色的大数据体系。

 

至此,从“百校”到“百行”,曙光大数据业务已构建了一条完整清晰的产业闭环。以技术优势助推人才培养,培育的人才再回归产业,同时,以产业发展带动技术提升,曙光大数据的创新思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模式。

 

随着百校工程的进度推进,其倡导的百校联网 “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网络”,还将融合高级科研机构资源,形成大数据应用超级服务平台。在曙光公司的大数据战略规划中,该服务平台将与“百城百行”城市云中心大数据平台、先进计算中心架设的大数据平台等协作联动,共同构筑曙光在大数据行业的地位优势,最终实现“让全社会共享数据价值”的愿景。